绝
大多数
时候,
我们没有实现
理想,或丧失了
梦想,不是
因为别的,只是
因为
我们还不够好。只要
你足够好”,一切都不是
问题。
但是,
为什么能够做到足够
好的人寥寥无几呢?
因为,
弱者的
内心大多有深深的无力感和挫败感。
面对生活,
学会顺应、悦纳,愿
意走只要我足够好”的
道路,才是
你在
这个世界上所能
寻找到的无尽可能性之源。
2012年春晚
以后,
网络上到处可见对杨丽萍的溢美之词。
因为对舞蹈
艺术一无所知,我原本并不
了解她。后来在王利芬的微博上,我看到
这样一段话——杨丽萍
已经54岁了。记者问她:
你是
为了舞蹈才
不要孩子的吗?”她回答:
有些人的
生命是
为了传宗接代,
有些是
享受,
有些是
体验,
有些是旁观。我是
生命的旁观者,我
来世上,
就是看一棵树怎么生长,河
水怎么流,
白云怎么飘,甘露怎么凝结。”这段话让我
开始寻找关于杨丽萍的一切。
在鲁豫对杨丽萍的访问中,有
一段谈话触动了我。杨丽萍出
生在云南
大理的偏远山区,舞蹈是当地少数
民族生活的一部分。而从小
感受力
丰富的杨丽萍,一向从
大自然的花鸟
鱼虫、浮云流
水中
寻找舞蹈的灵感。杨丽萍
长大以后,
进入中央
民族歌舞团。由于歌舞团中传统的
民族舞训练技法与她对舞蹈
艺术的直觉背离,她
拒绝接受集体训练,
坚持按照
自己的方式
练习。为此,她受到
领导和
老师的
批评,还得不到补助费。鲁豫问她:
因为
这样一些原因,会
不会有
一些演出的
机会就不给
你了呢?”杨丽萍回答说:
因为
你跳的好,他还是要用
你。”这句话
平静质朴,却让我非常
感动。
因为这句
话说出了一个重要的
真相。而
这个真相,不
知道为什么,常常被许许多多
理想远
大”而不得志”的
人有
意地掩盖了
过去。
这个真相是,绝
大多数
时候,
我们没有实现
理想,或丧失了
梦想,不是
因为别的,只是
因为
我们还不够好。
太多用来解释
失败的
理由都经不起推敲。逆
水行舟的
人,尚且能够
因为做到足够好,从而
实现她的
追求,那些顺
水推舟,得天独厚的
人们,还可
以找
什么借口呢?
也许许多
人仍然会
大摇其头,从
人家的履历中找出特
有的机遇和
经历,来
证明实现
梦想不是件
容易的事。确
实,
实现
梦想非常
艰难,但最
艰难的地方不在
外界,而在
自身。
只要
你足够好”,一切都不是
问题。
因为听起来很
简单,所
以有人可能会嗤之
以鼻。但这句话
并不是一种鼓舞,更不是
一种安慰。
因为,只要
你足够好”,是
一个最
艰难的
条件。足够好”是太高的
标准,
你要好到无惧一切障碍,所向披靡。要做到足够好”,
你需要在
自己身上发掘所
有的可能性、
创造力、
智慧和洞察力,同时要将所
有的愚昧、
过失、
失败归咎于
自己。
你将
承担起所
有的责任,直视
自身蕴含的犹疑
脆弱和无限
希望。
而足够好”的
标准也非常严格,
你必须尊重内心的
真实意愿,而不是
跟随外在的
标准,做
自己
真正想做的事,
执着地花费
时间和
精力去浇灌
这个愿望;
因为
内心的
目标明确,
相信自己所做的一切
都是有
意义的,所
以,
无论遇到什么坎坷,都能
保持满足、
快乐的
心态;最终,毫无
悬念地,
你在日益精进中
创造了
不可磨灭的
成绩。
无论这份
成绩在世俗
标准下是
大是小,
你都会由衷的
感到满足和
自信,
因为,
这个过程使
你获得了
自我
实现。在
这种情况下,
往往你不想获得
别人的
赞美和
尊重都很难,
因为
一个自我
实现的
人身上的
光芒,可
以为
别人点燃希望,所
以璀璨夺目。只不
过,在
这个时候,
别人的
赞赏以及
成功”
这个标签显得不
重要了,
因为
你已经获得了最宝
贵的生命体验和取之不尽的
精神力量。
问题是,
为什么能够做到足够
好的人寥寥无几呢?
也许多数
人在潜
意识中
已经意识到做到足够好”是如此
艰难,所
以,
他们倾向于
放弃这样的
人生
方向。更
可怕的是,更多
人根本不
相信自己有足够
好的可能性。在
他们的
内心,有种根深蒂固的
感觉:我
永远没有力量得到我所
要的东西,
如果没有外界
力量的
帮助,我
就完蛋了!——这是
弱者的
内心世界的
声音。
事情是非常奇怪的:
内心深处
认为自己不够
好的人,反而对功
成名
就”的
渴望无比强烈,而且
他们常常高看
自己,
内心越虚弱,越不愿
意放弃追逐出
人头地”的
优越感。
他们幼稚地
认为既然我出生了,既然我活在
这个看起来
物质丰裕的太平盛世,我
就应当获得一切。
一个人要
实现
自己的愿望,要么
依靠自己的
努力,要么
期待天上掉馅饼,假如
一个人完全否认了前者的可能性,剩下的,
就只能
期待外界
环境的
改变了。
正是出于
这种倾向,不少
人创造出各种旁门左道的
成功学”,深入钻研
社交技巧和
潜规则”,还
创造出
一些较易获得的堂皇而虚伪的
标签,贴在身上用
以自我
安慰。深藏不露的
无能感和强烈的
欲望不仅让
他们无法脚
踏实地的
行走,而且让
他们容易受到诱惑偏离
正确的
方向。当这些假冒伪劣的
人生
智慧”让
他们碰了壁,
他们仍然不愿
意承认
事情变得糟糕是
因为
自己
没有勇气、
也没有毅力去做到足够好”。
面对理想的受挫,
他们最
容易变
成两类
人,一类是
抱怨者,一类是
愤怒者。
抱怨者和
愤怒者会把对
生活的
失望投射到
外部
世界,通
过抱怨和
愤怒,
他们赦免了
自己的
责任,
也放弃了让
自己
变得足够
好的可能性。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论调:
这个社会竞争太激烈;
社会太不
公平;
我们的国
家人太多,体制太落后;
我的家境太
平凡诸如此类。这些说法看起来好像很有
道理,而且整个
社会众口一词,从
社会名流到小
老百姓,
抱怨的内容都差不多:
社会的不公,
国家的落后,体制的不文明这些批判
也许对
未来国家机器的改善起到了
一定的
推动力。
但这些
抱怨和
愤怒对
你而言,对我而言,对
一个个活生
生的个体而言,
到底起着
什么样的作用呢?在愤慨埋怨的时刻,甚至在
伤心绝望的时刻,请仔细审视
你的
内心,在那看似沉重的难
以抗拒的
痛苦之下,
是否存在一丝隐秘的快
意与
安心呢?毕竟,这一切都不是
你的错,
你原本
值得得到更
好的,通
过抱怨和
愤怒,
你在幻觉中惩罚了不公正、不
美好的
外在
世界,
虽然你受了伤,但
以个
人情绪为
武器的
报复仍可
以带给
你一点安慰,哪怕
这种安慰是饮鸩止渴。
抱怨者和
愤怒者都
没有顺应
现实的
能力。顺应
现实,并不代表屈从于
现实,而代表在现
有的条件下
创造更
好的生活。
抱怨者
认为现实艰难,他只能逆来顺受。
抱怨者的
精神世界是被
现实不断围攻的一小块阵地,只要
坚守着这块小的
可怜的阵地,他
就仍旧有
一些安全感。
愤怒者
认为现实肮脏
恶毒,他视
现实为粪土,绝不
轻易为了解决现实问题脏了
自己的手”,
他的精神世界是高高筑起的一片个
人领土,
拒绝并
远离现实,看起来
他的精神世界很清高,
实则
一样偏狭——在
现实世界的缝隙筑起的领土能有多宽广呢?
抱怨者和
愤怒者让
自己做困兽之斗,但
这种挣扎无论怎样激烈,看
上去都是如此无力。
你会发现,所
有的这些坏
情绪,
都是针对
外部
世界的。可是,
老子早
就说
过: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天地并
没有许诺
过你什么!
你要
什么,都
需要自己去
创造。根据
心理
学的说法,
人们攻击
外部
现实,
实际上
就是在攻击
自己,在表达对
自己的不
满意。
事
实上,正是
这种对
自己的不
满意,
自我的无力感,让
我们陷入泥潭,
无论如何不能变的足够好”。是无力感让
我们学会偷懒耍滑,让
我们患上
拖延症,让
我们对各种稀奇古怪的事物上瘾,让
我们故作冷酷或不屑,让
我们变得懦弱又
可怜。
奇怪的是,那些对
自己不
满意,
感到无力的
人,用客观的
眼光看,
他们往往已经具备了许多
优越的
条件了。使
他们泥足深陷的,是
内心深处的泥潭。
说到这儿,我想再讲讲杨丽萍的
故事。杨丽萍十一岁,她跟
母亲和弟妹一起在山区村庄
生活,插秧、打柴、
做饭、喂猪、放牛、做草鞋,绣花,割麦子样样都做,她上山砍柴的
时候,
有时还会
遇到狼。鲁豫采访她时,
听到这段
经历,用
不可思议的眼神
看着她,很为她那双会飞的手
感到遗憾。
可杨丽萍像小
女孩那样笑着说:
你能把稻子一捆一捆割得满
世界都是,让它越堆越高,这本身
就是很有
成就的
一种感觉。”十一岁起,她
跟随西双版纳歌舞团背着铺盖
行李走遍了云南的各个少数
民族,在
杨澜的访谈中,她
这样描述走村串寨的
生活:
走在路上,看见
大象远去,它的粪便还在冒着热气。走路的
时候,忽然听见头顶咚咚响,
原来是一条青色的毒
蛇从树上掉了下来,砸在斗笠上。许多队友
抱怨这样颠沛的
生活辛苦,受不了
就离开了,但在杨丽萍眼里,这些
都是美,太
美好太
让人享受了。
在她
回忆这些
经历的
时候,愉悦之情溢于言表。对
别人来说,这十
年的经历是在受
苦,对杨丽萍而言,她
是在接受大自然与多元
文化的
滋养。二十岁出头时,杨丽萍进了中央
民族歌舞团。在歌舞团的
经历,在
别人看起来,何止是不顺利,简直是
困难重重。
领导和
老师们
批评她的特立独
行,
为了坚持自己的
想法,她
放弃了
生活补助,但她
似乎毫不
苦恼。
鲁豫问起她这些
困难是
如何影响她的,她淡淡地说:
你只要想开了,
你看清
事情的
真相就可
以了,
批评肯定是有,但
因为
你知道你这样做的用途是
什么,
你就会去
承受这种委屈不领补助费
也没
关系,可
以少吃
一点,少用
一点。”她
就是在
这样的
心态之下,每天晚上在
别人结束训练
之后独
自用功,创作了《雀之灵》。《雀之灵》后来获了奖,
因为只要
你足够好,他还是要用
你。”
你认为你现在面临的
困难比杨丽萍更多吗?我想在
网络上浏览的
你要比偏远山区的小
女孩好
一点。
也许
你一定要
认为你是
境遇还不如她的那个
人。
你说,她有
机遇,我
没有,她那个
时代机遇多,我
这个时代机遇少。是吗?我不
相信。
一个人一生当中总
会有那么一两次
机遇,
准备好的人,一次
就够了。所
以说,
外界的
环境并不是问题的
关键。还是那句话:只要
你足够好。”
杨丽萍接纳这一切波折,她并不为
外界的干扰和阻碍
感到烦闷气愤,她的特立独
行”
也不是
一种傲慢,她只是
坚持做
自己
认为正确的事。对她来说,一切
都是自然,一切
都是快乐。
因为她的
内心有
力量,这
力量来
自于她对
自己的
信任,对
自己
内心渴望的
尊重,对
大自然和
生活际遇的顺应和
感恩。
杨丽萍和
大多数
人不
一样的地方
在于,她
内心始终
没有那种常见的无力感和挫败感。这
也许是源于她
童年生长的
环境,少数
民族文化的质朴和
单纯,偏远山区
大自然的丰饶面貌,使
天性敏感的她能够明
心见性,直面存在的
本质。杨丽萍说:恰恰是
因为我
生活在
这样一个地方,(对于
艺术)完全要靠
自己去亲
自去体会,而不是去学。我
上学很少,
母亲
一个字不识,恰恰在
这种很
纯净很
单纯的
时候,
你的
智慧就会醒觉,然后
你就去
感受,
这种东西我觉得是
一种创造性,
这种创造性是
光明的,
灿烂光明的。”
她说
童年的
生活一定是她
艺术创作的
根源。这证
实了,
艺术的最高
境界,不是繁复智巧,而是返璞归真。杨丽萍
虽然生活在
穷困的边远山区,但她的
内心世界没有匮乏感,她
这样描述她的
童年生活:
我的童年里
没有艰苦的
感觉,伸手
就可
以摘到桃子吃,出门
就有一条清澈的
水,
你可
以在那儿洗菜打
水,在柳树根低下摘蘑菇”(
励志文章 )
大自然的丰饶存在
滋养了她的
心灵,而山区少数
民族的原始
文化,
也许代表着
某种最初的包含更多可能的完整性。
就是
这种自然的丰饶感和
文化的质朴性浸润了她
敏感而开放的
内心,使她获得了最初的
力量。
人们
经常对
内心的
力量”有
一种误解,
认为这是
一个人历经世事,饱经沧桑
之后获得的
人生
武器,故而是
强悍的、酷的。但
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看杨丽萍的视频访问,会
感觉到她的
淡定柔韧,她甚至是
单纯童真的,她的口音中依然保留着云南本土的粗重乡音,她
没有习惯运用发达
社会”中让
普通人敬而远之的
光鲜优雅的明星形象。
内心的
力量是
坚持自我的
能力,
也是顺应的
能力,刚柔并济,
顺其自然,
游刃有余。
因为能做到
顺其自然,所
以整个
世界都是她的天地。看见一块
大石头,
就绕着走,只要能到达目的地
就好。她
懂得这个世界的不
完美之处是客观存在,
就好比自然界有
美丽的孔雀,
也有毒
蛇和
狼,她都悦纳。
顺应”和悦纳”是对
自己的
珍惜,
也是对
世界之所
以如此存在的
尊重。
这个道理老子在《
道德经》中早
就讲
过了。反而是那些满口
抱怨和愤慨的
人,
并不是真的想为
这个世界做
一点贡献,
他们只
是在发泄
自己的不快,驱逐
心头挥之不去的无力感罢了。
想一想,
一个女童把粗重的农活看做愉悦的
创造,从中
享受劳动的
成就感,
一个少女把走村串寨、居无定所的
生活看做非常
美妙的
生活体验,这是多么质朴的
生存智慧呢?
这种智慧,不是可
以皱着眉头想出来,或者从
苦闷的
人生中悟出来的。杨丽萍说,
母亲教会她顺应和接纳
生活中发
生的一切,所
以她可
以在
别人看起来
艰苦的
环境中很好地
生存下来,而且活的愉悦
满足。
这
就是
这样,她轻而易举”地做到了足够好。她的
成绩对她来说是
自然而然的
结果,却被
我们看做是传奇。杨丽萍
自己不
理解为什么别人要用
坎坷、
勤奋、吃
苦”
这样的词来形容她的舞蹈生涯。
杨澜问她在从事舞蹈
艺术的三十年中可曾有
过苦闷倦怠的时期,她很干脆地回答
没有苦闷
过,
没有倦怠
过。”她
似乎觉得
这个问题没有来由,她说:
什么东西都很眷顾我,
结果总是很好。”
因为顺应,
因为
感恩,
因为
自己的
内心有足够的
资源,灵活而丰饶,所
以,对她而言,一切都很好。
而
我们为什么没有这样的
力量呢?
为什么我们难
以轻而易举做到足够好呢?
为什么看起来
我们遇到的
困难总是特别多,特别
大?
这个问题的
答案要从
我们内心的
观念中
寻找。
脆弱和好强是
一个问题的两面,都反映了
内心深处那个狭小的
自我。是
什么让
你认为你遇到的
困难是天
大的
困难?
我们不曾
体验过自然与
生命丰富的可能性。
我们小
时候被
父母,
长大了被
自己约束在
一个狭小的
安全范围之内。在
这个范围里,
我们可
以部分地
享受生命,喜忧参半地
活着。在
这个范围内,
我们被告知有许多不该想,不该做的事,
慢慢地
我们变得不敢想,
也不敢做。
我们压缩了
自己的
内心体验和
生活经历,同时在
心理上放
大了跨越
外部
世界障碍的难度。
我们的
精神世界其
实是不
安全的、匮乏的、有界限、非此即彼的。
生命本性
中的无尽
自发性和可能性得不到充分的
实践和
释放,残存的对丰饶和完整的
渴望被称为
梦想、
理想”。
梦想啦,
理想啦这类词让
我们很
纠结,这其
实正符合
我们的
意识
状态,是
我们必然的
遭遇。有
一些心灵
书籍上说,
你的
现实状况是
你的
意识状况的
外显,听起来
有些唯
心,但
实际上很有
道理。被压缩在
安全范围里的
生命,很难
忘记他们内心深处的
渴望,
这个渴望被
我们叫做
梦想,
如果你始终
停留在
这个狭窄的范围之内,
梦想将
永远是个梦,
因为
你得不到
实现
梦想所需的
丰富的
资源。
因为对此岸的
你而言,
梦想存
在于另
外的,更广阔的彼岸
世界。
只有融合了此岸与彼岸界限的
人,才
不会眼巴巴地望着
梦想流
口水,
因为
他们的
生命本身,
包容了一切
体验和可能性,
也便获得了所
有的资源。
在
心理学中,
这种内心体验被压缩的缘由,被描述为
父母的
观念和
态度会给
一个孩子的
内心世界烙上
深刻的印记。而
父母的
观念来
自于
哪里呢?粗略地说,应该来
自我们所处的主流
文化以及家族
文化。
我们所处的
过于文明精巧”的
文化和类似的
家庭文化既带给了
我们雄
心,
也带给了
我们深刻的局限性和
焦虑。要想解除
这种内心的局限感,获得充足的
精神力量,发挥出更
大的
潜能,
需要一个人做出极
大的
改变,
需要改变的
对象不是
外界的
困难,而是
内心深处固
有的,让
你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
观念。
你是愿
意继续活在被压缩的
人生
体验中,
坚守内心那块小小的
安全领域呢?还是愿
意像杨丽萍那样,
无论在
坎坷歧途,还
是在万众瞩目之下,都能如履平地,视天地为
故乡呢?
我并不
期待你给出
一个确
定的回答。这是
你的
自由,
你的
选择由
某种更广
大的
规律引导。我只想向
你展示
生命状态的另
外一种可能性。至于
如何选择,完全由
你来
决定。毕竟,正像
你预感的那样,要想
改变,
需要付出代价。这
代价,
也许是去
体验内心撕裂般的
疼痛,
也许是去
重新经历婴儿般的无助感,更悲惨的是,
也许
你辛
辛苦苦地
付出了巨
大的
代价,却
因为会错了
意,走错了路,最终仍然摸不着头脑。
说到这儿,我
自己的无力感
也浮现了出来。正如只要
你足够好”是
一个最
艰难的
条件,最
艰难的事,则莫
过于从
意识的源头
改变一个人,使他能
变得足够好。深度
心理学发现了
人类潜
意识的冰山一角,某些
心理学
技术和
心灵
成长课程可
以在很
大程度上扩展
一个人的
意识范围,让
人性获得更
大的
自由,从而拓展
一个人的
命运范围。
但是,这一切对
人类的整体
命运来说,尚显得微不足道。
如果你是战乱、饥荒
中的一名
儿童,
如果你是病榻上
意识模糊的
老人,
那么,这些
知识和
机遇对
你来说,毫无
意义。
如果你醉
心于功
名利禄,对
人性
成长毫无
兴趣和洞悉,
那么,对
你来说,这一切
都是废话。
问题的
关键是:
你——
独一无二的
你,是
一个什么样的
人?
你愿
意走只要我足够好”的
道路吗?
你能做到吗?
你愿
意冒险吗?这
也是我不断问
自己的
问题。只
考虑你能
考虑的那
一个人,
也就是
你自己
就可
以了,
因为
只有你自己,才是
你在
这个世界上所能
寻找到的无尽可能性之源。
说真的,我没
办法告诉
你具体该做些
什么,这是
我的能力所限,我
也蹒跚地
走在成长的道
路上,而且,多数
人也没有耐心看完一篇
漫长的心理分析。
心灵的
成长
需要机遇,
也要
随缘,
顺其自然。我只想给
你一点点
鼓励:
每个人都有慧根。”这句话是
我的一位老师对我说的。
有一次,
我们针对
我的一个习惯性
心理障碍做讨论,讨论了很久,我依然
感觉非常无力(
实际上是我不愿
意放弃那种无力感),我眼巴巴地
看着她,问她:可是
我还是不
知道该怎么办呀!”她并不认同
我的焦虑,所
以她不急于把我那种
焦虑中
拯救出来,她
简单地跟我说:
你听说
过吗?有
这样一种说法,
每个人都有慧根,
你心里
知道该怎么做,去做
你认为正确的
事情吧。”
然后我
平静下来,不再
期待从她那里得到
一个即时的
安慰了。
你也一样,去
内心找
你的
老师吧,
每个人都有慧根,
也许
你没有杨丽萍那样的
童年和灵性,
也许
你的悟性比常
人还要低
一些,
但是如果你真的愿
意做
正确的
事情,
你会
找到办法的。慧根
就是
人类天
生的自发性和
创造性,是促使
你看完
这篇文章的好奇
心,是那个不停鼓动
你从鸡肋般的
现状中脱身而出的精灵。
因为有慧根,
你可
以在
这个世界上
创造让
自己由衷
喜悦的
东西,
创造美和
智慧,最终
你可
以随心所欲,
你可
以找到自由。
不要怕在
这个过程中会
伤害到
别人,
因为
人性是相通的——
你创造了
真正让
自己
感动的事物,
也便
创造了让
别人感动的事物;
你创造了
真正让
自己
喜悦的事物,
也便
创造了能让
别人喜悦的事物。
【后记】
写
这篇文章,
并不是为了批判谁,或者给谁贴上难
以翻身的
弱者标签。
就初衷而能言,可能我是
写给我
自己。
我的初衷是探讨
每个人身上都可能存在的
心理
缺陷或
心理陋习,通
过反思,发掘
我们内心更深的宝藏,那无限的
希望和可能性。
来源:佳
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