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宗小宁
阅读已经成了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最近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又出来扎心了:《2018年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公报》显示,收入越低的居民看电视时间越多,低收入群体每天看电视时间为1小时50分钟;收入越高的居民阅读书报期刊的时间越多。高收入群体中21%有阅读行为,而低收入群体只有6.6%有阅读行为。
我们不必刻意去纠结电视与收入高低的因果必然;电视对我们知识获取甚至是人生启迪的意义我们也能够略数一二:纪录片中的大好河山、剧情片中的跌宕起伏、动作片中的酣畅淋漓,这些,都让我们受用无穷。
但是,毋庸置疑,对于那些真正的硬核知识,复杂的、有逻辑性的思维,文字的城堡还是它们最适合的载体。在诗词中涵养气质,于史书中察古知今。更重要的是,书籍以其特有的文化韵味,所能带给我们思维与心灵的感受,恐怕是任何流淌的画面所无法比拟的。
我们当然不愿意把读书和功利主义目的联系起来,但是数据却又非常直白地论证了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朴素道理。
有的时候人类社会的逻辑就是很奇妙,你很难指出书里的风花雪月、金戈铁马、世界奇观,与物质回报有什么直接关系。但经过百转千回,书或许就在不经意间增进了知识、开阔了思维、鼓舞了斗志,人生的物质状态,也悄然由此改变。
读书行为本身,也是人生状态的一个缩影。在当今五色斑斓的快餐文化荡涤之下,依旧能够平心静气地去读一本书的人,内心不强大是不行的。改变人生境遇的,除了书籍本身,也是内心的笃定与坚持,一种自律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