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涵
01
周末,北京雾霾严重,只能带孩子室内活动,便带孩子和亲戚一家去游乐场玩,然后找了家环境好一点的餐厅吃饭。
正赶上吃饭高峰,担心我们拖家带口到了餐厅还要等位,便让亲戚先通过微信预约位置。地下停车场信号不好,几次预约不成功,亲戚急得和孩子说话都不耐烦了。
亲戚恍然大悟:微信用习惯了,倒真忘了打电话这个简单粗暴”的方法。
于是,关机又开机、网络关掉再关联十几分钟没解决的事,一个电话打过去,两分钟完事。
02
有一次在小区溜娃儿,一个宝宝从健身器材上掉下来,摔破脑袋,宝妈掏出手机就给老公语音:别打游戏了,快出来快出来,你闺女的头摔破了!
旁边一个妈妈善意提醒:都这会了,还发什么微信啊,快打电话啊。留个言,你老公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听到。”
的确,当微信代替qq成为交流工具,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被微信绑架,惹出来的误会也是花样百出:
为什么每次你在微信上找我,我都能及时回应,每次找你却大半天不回信息?绝交!
为什么我在你朋友圈信息下面评论,你从来不回,却次次都回某某(两个人共同的朋友)?是不是瞧不起我?绝交!
男的光顾着刷朋友圈,女朋友说一堆,男的只是嗯”哦”噢”,引发不满,两个人吵了起来。
男的被逼急了,狠狠甩过来一句:你是不是有病?我上班时,你发个微信,我晚回几分钟你就骂我个狗血淋头。现在我多看几眼手机你也有意见!我不随时看微信,你发来信息我哪能立马就回?”
听到这话,我忍俊不禁。事实上,我也这样要求孩儿他爸的:信息要及时回,随时刷朋友圈就是十恶不赦。
03
微信之所以惹出这么多事非,原因和当年的qq一样:通过社交软件交流,不仅会产生时间差,更容易带给交流双方天马行空的想象空间;我们隔着屏幕传出去的文字或声音,因为缺失了生动的表情温度,很容易变成接受信息的一方想象中的我们”的样子。
也就是说,当我们选择用微信交流。我们是哭是笑、是生气是愤怒,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方的心情,而不是我们自己的心情。
我上班时,有次因为校对出错刚被领导骂一顿,他爸就发过来一条信息:电费交了吗?记得交上,不然该停电了。
很正常的交流,因为我心情不好,被解读为他在指责我”:你找茬儿呢?我没交你会不交啊!
他觉得莫名其妙,明明只是提醒我一下,怎么我就吃了火药似的:你没事吧?火气这么大干嘛呢?
我觉得他太不识趣,开始人身攻击:谁火气大啊?我整天带孩子打扫卫生,你交个电费会累死啊!
因为隔着网络,我无法让他通过语气得知自己的心情,一来二去,就进入对方根本不理解我”的死胡同。
相反,如果是通电话,双方都有更多机会及时表达自己的情绪;如果面对面交流会更顺畅——高兴不高兴都写在脸上呢!察颜观色绝对是沟通的至胜法宝。
而通过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语调语气传递的信息,即使是发语音,绝大部分也无法被精确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