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当你提出这三个问题的时候就是感受到了孤独。不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才会追问这样的问题。
当然普通人里面也有这样精神层面的人,按照他优秀的程度和运气的好坏也会发生这样的孤独。
情感的孤独:就是寻求普通人间温暖的而不可得。这其中包含亲情、爱情、友情的缺失。这样的孤独人人都有。
我认为精神科的医学往往把孤独看成一种病态。认为亲密的人际关系才是精神健康的标准,是人生意义和幸福的主要源泉。
孤独意味着缺乏这种亲密人际关系,也就是一个人的精神进程受到了阻碍,是一种精神的疾患。
但当我读了安东尼·斯托尔(美国的精神科医生)的《孤独》后改变了这种偏见。在这本书里,他主要为孤独正名,给它恢复名誉,反对精神科医学传统对孤独的错误的理解。
他全书谈的是孤独,独处的价值。所以他和我的看法是非常吻合的。我也认为:人在社会上生活,需要有交往的能力,这是必须的。但是光有这种能力是不够的。独处也是一种能力,两者比较起来,独处能力比交往更根本。
一个人不擅长交际可能是性格的弱点,但是如果一个人不能忍受独处,就是灵魂的缺陷。
莱蒙托夫有句诗:我去路上独步。
孤独者往往不合时宜,但孤独也会是一种时髦,是一种做出来的姿态。
你心里充满爱的能量却得不到释放,你会感到孤独。你储藏的爱的能量越大越得不到释放,你的孤独感就越强烈。可以说是爱导致了孤独。
假如你没有把你的爱侣当成孤儿来疼爱,我敢断定你的爱情还是比较自私的。
子女对父母的爱,其中最刻骨铭心的因素不是对养育的感恩,而是无法阻挡父母老去的绝望。在这种绝望当中,父母作为无法保护的孤儿的形象清晰的展现在你的眼前。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灵魂,应该尊重对方灵魂的独立性,应该敬畏孤独。对他人的孤独,你可以抚慰,但是不可干预,更不可能完全解除。
一个人如果整天在热闹的交往中而从未独处过,就缺少了对于自己所见所闻的整合和消化过程,那么他的思维肯定是混乱的,而这种无序的状态会导致恶性循环。
对外界的刺激的反应是正常的,对外界的不反应是需要智慧的。消化世界需要时间,独处就是消化世界。
看破红尘易,忍受孤独难。在长期远离人寰的寂静中,一个人不可能做任何事,包括读书、写作、思考。
甚至包括禅定,因为连禅定也是一种人类活动,唯有在人类的氛围中才能进行。难怪住在冷清古寺里的那位老僧要自叹:怎生教老僧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