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
当我在办公室翻看这本书的时候,一位同事问我在看什么书,当她得知是关于"一带一路"的书之后她很惊讶地问我为什么看这种"党性这么强的书".我常常觉得我们的教育有很多缺失的地方,只是教会了我们很多数理化的技能,而不是养育了我们的心,或者更直白一点地说,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我有一个理论叫"EducatedIlliterate" 就是"受过教育的文盲",也许这样的说法有点过火,但大部分人确实有这个倾向,那就是出了校门就不再进行学习,思维会随着每日的零碎的信息游走,最后失掉自我的主导思想,变得人云亦云。而突破这种惯性的一个方法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强迫自己去学习和了解我们平日不会或者不愿意去了解的领域,很多时候我们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虽然这本书"党性"十足,但我读下来的感觉却没有之前对此类读物的刻板印象,反而觉得有几分真知灼见。全书实际上是一个文集,搜集了各个部委、学术机构、知名学者和商界人士的演讲稿或文章,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对"一带一路"这个战略进行解读,虽然确实有些"假大空"的文章,但其中也不乏具有战略高度的深层思考的文章。全书280页共36篇文章,其中约有一半的文章值得细细研读,另外一半深度较浅,略读即可。
之所以对"一带一路"这个事情一直有关注,是觉得这不仅仅是一个政治领域的话题,还是一个涉及到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经济和社会的话题,我们可能不会即刻感受到它的影响,但未来十到二十年中,这个战略所带来的影响一定会被我们切切实实感受到。用我习惯的"三点论"来概括的话,阅读此书的感想可以分为:
国家战略层面:"一带一路"是习近平2013年访问印尼的时候提出来的,很多人把这个战略与二战结束后美国援建欧洲的"马歇尔计划"相提并论,称之为"新马歇尔计划",意指中国想通过援建一带一路上的这些欠发达国家,为自己的经济发展找出路,同时在全球建立更强的政治影响力。书中有几篇文章也从这个角度进行了辩论和解读。我个人认为其实本质上就是这么个目的,无可厚非,国家之间都是利己主义,只是今时今日已不同于二战后的情况,中国提出这个战略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经济上为国内过剩的产能找出路,从而有精力升级国内的经济结构,在金融体系上为3.7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寻找新的投资方向,改变过去只能购买美国国债的情况,还有就是在政治上增加多样化的对冲筹码,而不是只在欧洲和美国之间摇摆。与二战之后情况不同的是,中国面对的困难和局面要比当时的美国要复杂和艰难的多,当时的美国是战胜国,国土没有遭受战争的摧残(珍珠港除外),国力允许她颐指气使地建立对自己极为有利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全球货币对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建立IMF和worldbank,使得全世界的经济围绕着她转,危机的时候为她埋单,到如今只有固定汇率体系没有了,IMF和worldbank还在,很多领域里的规则制定仍旧是美国说一不二。而此时的中国还远没有达到当时美国在世界经济体中的地位,同时又要面临美国制定的既有规则体系的制约,所以虽然"一带一路"的本质是马歇尔计划的翻版,但实施方式却完全是另一个样子。不过有利的地方就是,经管宗教的影响依然强大,而今的世界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受各种主义所左右的黑暗时代,而是一个相对理性地追求现实利益的世界。这也就是为什么英国会忽然间倒戈加入AIIB(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美国早先提出的"新丝绸之路"战略没有人埋单的原因了。从这个层面看,其实我挺佩服现在的中国领导层的,适时地提出此类大的战略、凝聚人心,为中国下一个三十年的飞跃打下基础。中国是有很多问题,但在大方向上不得不说是风头正劲,处于"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状态,我辈生逢其时,当有所作为!
经济层面:书中有一篇采访记录,是凤凰卫视采访美国杜克大学社会学教授高柏的关于"一带一路"战略的。高柏教授的观点犀利、切中要害,值得深思。在他看来,中国的以高铁为代表的基础设施项目输出,将有力地缓解国内的产能过剩、外汇储备过多问题,对重构世界政治格局,为中国未来重新构建经济安全和政治安全提供有力支撑。他认为与美国打交道最为重要的策略是"对冲",也就是我们老祖宗教给我们的"合纵连横",不要和她生气或者硬拼,而是理解她策略背后的经济原因,巧妙地突破美国布下的困局。这个观点是我非常赞同的。美国是个信宗教但不信主义的国家,任何政治和军事上的动作都有其背后的经济原因,理解了这个思维方式,那么在"一带一路"实施过程中让美国也看到利益所在的话,她就不会那么反对了。另外一方面是中国经济本身已经处于下滑态势,在产业升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牺牲部分增长速度,如果将过去经济治理不当中所造成的诸多问题如产能过剩、产业链低端集聚等问题通过开拓外部市场、转移到劳动力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那么中国的产品就有了出路,在国内才有机会升级产业,同时提高治理水平。
中国东临大海,西通大陆,完全有机会同时成为"海权大国"和"陆权大国",往西可以加强与俄罗斯的战略合作,加强经济贸易往来,深入穆斯林地区,最后连通欧洲,建立中国的经济纵深区,往东可以抗衡日本,联络印度以及南海诸国,保障中国的海权。与欧美目前固步自封的态度相反,中国只要保持开放的态度,积极推进与各国的合作,那么终有一天,由内生的经济利益驱动的世界格局一定会改变。
文化层面:有不少文章都尝试着探寻丝绸之路的起源和相关的历史,我个人觉得这个是有点偏题了,因为所谓的"一带一路" 是一个战略框架,目的是通过经济手段加强与所涉及地区的国家的联系,建立中国产品的市场,以及寻求中国在世界格局中更大的话语权,和历史当中真实的丝绸之路并没有一一对应的联系。不过,这个角度倒是有一个有意义的引申,那就是如何在使用经济手段的同时理解并施加文化影响。中国企业现在在全球的收并购很多,政府背书的对外项目也不少,如何评估投资风险就是"一带一路"实施过程中要面对的首当其冲的问题。现代金融有很多手段来评估风险,有纷繁复杂的量化模型和理论,但对于"一带一路"所涉及的这些地区和国家来说,除了使用这些在成熟经济体中的方法之外,还需要对"软环境"有合理的评估,所以可以预见,在这个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中国会崛起一批智库,为各个企业和机构建言献策。文化的影响不可小觑,我本人就在中东国家工作过,在不去这些地方之前是很难想象人的思维对于群体的行为的影响是有多大的力量。只有理解他们的宗教、信仰、社会结构以及利益关注点,才能准确地判断投资风险以及投资回报。
总体来说,"一带一路"战略还处于一个筹备阶段,所以很多言论还处于相对模糊的讨论或辩论阶段,没有现实的成功或失败案例可以分析,从投资角度也没有可量化分析的项目,不过,了解和理解中国在大方向的所思所想对我们对自己所处的行业有很多借鉴意义,同时在这个战略推进的过程中相信会有很多案例可供分析,对于我们拓展自己的事业也会有切实的帮助。中国现在处于一个上升期,借用马未都的一句话来表达我此刻的心情,那就是"我们要与中国的命运契合"!
读《一带一路引领中国》有感
广州市政府办公厅 彭文
我向大家报告和交流阅读《"一带一路"引领中国》一书的体会,以及个人的肤浅思考。
谈到开放,我想广东尤其我们广州是最有发言权的。广州作为中国的南大门,得改革开放之先风,是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排头尖兵。从国家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实施"三来一补",到退二进三、腾笼换鸟,到消化吸收再创新,到大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到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建设"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国际性枢纽型网络城市,这一系列的阶段性举措,既是广州经济创新发展的大致路径图,也是开放发展的历程。关于开放发展这个理念,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新时期我们如何结合城市管理以及工作生活的实践,去理解与丰富这个理念的内涵?暂且抛出这个小问题。
首先,回到今天的重要任务,向大家介绍《"一带一路"引领中国》这本书及阅读感悟。
一、
对本书基本情况的介绍
拿到书时,我是比较欢喜的,因为在工作中、新闻中经常看到"一带一路"的字眼,但因各种原因,没有深入去作系统全面了解。收到书本后,可以比较全面和系统地了解"一带一路"的背景、政策和内容,用个词语来说,叫作解渴。
《"一带一路"引领中国》
金立群、林毅夫等著
1
从文体、作者、章节介绍全书概貌
文体上,有机关公文,有学术评论性文章,有采访问答式文章等,学术性文章居多。从作者情况看,有机关部委及其领导、有驻外大使,有中央党校、北大、清华、复旦等大学教授,有经济学家、有银行家、有期刊编辑主任,还有国外政要,如法国前总理。
章节上,全书共六章,包括"一带一路"战略新格局、"一带一路"与"亚投行"、"一带一路"金融崛起、"一带一路"与大国外交、"一带一路"下产业大趋势、"一带一路"是机遇更是挑战。坦诚讲,时间所限还是没有深入读完全书,同时受阅读量和学识所限,对书本的内涵把握也非常有限。
但是,上一次参加了对此书的精读活动后,尤其聆听了专家学者和书友们的分享,感觉受益匪浅。例如,李永宁教授和吴重庆教授以深厚的理论功底、知行合一的治学经历和全球化视域,从大国崛起,谈到开放的全部历程与全球化,谈到中国的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以及参与全球产业链条的分工情况。
尤其李教授还谈到了开放对我国市场机制形成和强化的内在机理。还有一些书友结合多年工作实践和思考,谈到国内企业在投资海外基建遇到的一些问题,谈到金融资本在海外的利用与预期,谈到对"一带一路"过程中与沿线国家文化、利益冲突等等,甚至还有书友提出对书名的意见,认为应将书名改为"中国引领一带一路"等等,不一而足。上一次的沙龙内容微信群都有推送,大家可以去细读了解。
2
"哲学是个好东西",我想从哲学的维度,和大家来看"一带一路"战略和纷纭复杂的关系与现象。
一是发展的观点,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增长,GDP总量在世界各国中排名的迅猛上升,同时面临中等收入陷阱,产能过剩,需要深化供给侧改革,使人均GDP更高、人民生活水平更幸福,国家必须谋求发展,"一带一路"战略就是一个很好的路径选择。
二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上的强大,必然促使政治上扩大诉求,同时,政治上为经济发展开展顶层设计和宏观调控。
三是国家利益至上是外交工作中最高原则,在"一带一路"政策制订和协调中,各成员国家的原则都是国家利益至上,这个是永恒不变的。
四是矛盾两分法、两点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必然有弊有利,必然机遇和挑战并存。最后的结果,一定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对立斗争的结果,也是不同矛盾体之间相互平衡的结果。回到发展的观点,新鲜事物的成长壮大道路曲折,前途光明,必定会实现螺旋式向上发展,也会在否定之自我否定,不断加强自我总结、不断调整中向前进,最终取得战略实施的各种"小目标",实现开放发展的大格局。
我想,把握现象背后的本质、政策战略背后的规律,对我们更好理解"一带一路"、更好理解开放发展非常重要。
二、
首先感谢市直机关工委,这一年来组织的十来次读书活动,给我很多收获。最大收获之一就是,对读书有了一些总结和思考。我认为读书可分成两种读法:一是漫无目的地读,"枕上诗书闲好处,风景门前雨来佳",纯粹为了享受这个过程,享受阅读给心灵带来的闲适、快慰;二是带着学以致用的目的去读,正所谓经世致用。方式上,一个是有计划地整本地读,二是为写文章而有目的地查阅式、搜集式读。还有一个就是朗读,提神提气、鼓劲,豪放派的诗词,给人以精气神的振奋。
1
"开放发展"与"国际化"
阅读本书,联系本次活动主题,由"开放发展"这个词,我们可很自然地联想到"打造市场化国际化法制化营商环境"中的一个关键词,个人认为这个词也是对于一个城市开放发展最重要的路径选择——"国际化".
几个月前,我翻阅了市社科联主办的《城市观察》的一篇学术文章《广州城市国家化发展水平比较研究》,由中大周春山、吴晓松教授等主笔。说起比较,现在流行一句话"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但另一方面"没有比较,就没有进步".这篇文章从影响力、支撑力两个维度,构建了包括经济国际化发展水平、政治国际影响力、人文国际影响力、生态发展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对外联通能力六个要素在内的评价指标体系,从国际、国内两个层面测度广州国际化发展水平,分析了我市国际化发展的主要驱动要素,总结了我市国际化的特征及存在不足
对此提出了五点建议:一是重点加强广州经济国际化水平,提升经济国际化影响力;二是充分利用战略机遇,提升政治国际影响力;三是塑造人文发展动力,增强人文国际吸引力;四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强化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五是加强对外联通设施建设,提升要素流动效率。这些建议很有建设性。
2
元月3日《广州日报》A2版刊载了省委常委、市委任学锋书记在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的报告全文,文中就开放发展浓墨重彩,应该是很好地回答了"如何提高广州国际化水平"这个问题。
报告对过去五年实践中体验中有"必须在继承中创新,从更高层次更大格局谋划广州发展"的表述,指出要主动从全球城市体系中找标杆,从全球发展要素配置和国际产业分工中找机遇,面向全球集聚高端资源。在指导思想中,有"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表述,指出"要系统整合全市域的枢纽和节点、网络与连接,提升城市能级,促进互联互通,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在全球城市体系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在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中,专门一大段阐述"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系".通过这些目标和举措,我们可以看到,一幅幅鸿篇巨制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坚信,作为中国的南大门,我们工作和生活的这座城市将来必定更加开放、国际化水平更高,在新的历史发展机遇中,也必将能不断增强发展的后劲,进一步提升城市国际化管理水平,更好地提高市民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
三、
也就是站在作为个体的本我,站在今天咱们在座每位同事和书友个体生命的角度,立足认知,怎么来理解和践行"开放发展"这个词。从理论上讲:第一,科学发展观讲到人的发展是第一要义;第二,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只有实现了个体的良好发展,才算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梦;第三,坚持开放发展理念,个体开放发展应当也是题中应有之义。时间关系,结合自身工作和生活经历,谈三点认识:
1
开放,意味着纳新吐故
历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资讯发达,信息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日新月异:特朗普的非主流形象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快速地在我们眼前粉墨登场,我们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享受网上便捷购物的愉悦等等。
在这样的时代,尤其机关干部,我们是选择开放,不断吸收新的知识、理念,为我所用,还是固守自己的经验模式和已有知识,默走前路?答案不言自明。开放是态度,包容是胸怀,在开放包容中学习进取是精神,而在学习中真正找到方位方向、汲取营养力量,并创造性地为我所用,方为卓越。
当然,开放是有取舍的,还是哲学中那些原理和方法论: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大是大非面前、在原则面前,我们的开放态度必须有所保留,绝不能暧昧,应当坚守的必须坚守。
2
这是我入职时领导教导我的,至今印象深刻。思维决定行动,视野决定高度。开放的定义,我理解也应该包涵这一层意思。就是说不能整天将思维禁闭在手头的工作上,要站高一层、高瞻远瞩来重新审视和理解工作内容,并适应新的情况和变化,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优化工作方式方法。
3
正如我们有位书友昨天在读书微信群分享王晓波《沉默的大多数》中的观点,"能对自己不了解的东西报以宽容,能对自己不赞同的观点报以理解,能对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报以尊重。"
在生活中,我们亦应尽力去打开自己固化的心灵藩篱,开启生活新常态下的心智模式,与时俱进、海纳百川,以开放的态度面对所面对的,才不致于为小事纠结、为琐事烦恼,少一些"蓝瘦""香菇",多一些中和淡定,平心静气地处理事务,进而去担当更大的责任、完成更重大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