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汇富正能量

失去的胜利

时间: 2021-10-10阅读:
KingRiver 读书文化
这本书专业性很强,许多东西更需要自己理解来说。同时这本书的视角是随着作者的位置不变化,连续性上会有一些不太好。所以我准备参考书上的一些想法观念,像散文一样,用自己的实际经历来表达出来。
德国在进攻波兰之前,波兰是德国与苏俄之间的一个缓冲地带。如果把这个缓冲给干掉的话,对于德国与苏俄这个强国直接面对,是不利的。
这不就是我们和壳牌么,直接硬碰是不行,所以拉了一个波兰(高密)在中间作为缓冲。理念感觉一样,就是德国和苏俄把波兰给分了,我们没有那种能力,先放一个缓冲吧。
希特勒在发动战前动员的时候,讲了5个进攻波兰的理由,至少把当时的将领是说服了的。其实公司发展工作推进也比较类似。很多时候,不愿意或者消极的去做一件事的原因,很可能就是不认同希特勒的观点,简单来说,就是没有说服。所以希特勒也不好当啊。将领们那么多,如何说服大多数,让大家认同这个共同的利益,非常需要技术实力
波兰这个战争,本来应该在A日,结果在开战前几个小时,又让大家停止(大部队的停止,特别是在奇袭对方的情况,是比较困难的)。于是将军说了这样一句话:所有的军人都能够了解这种在最后五分钟时,收回成全的行动所能引起的困难。我们这些军人对于这样的领导,是很感到动摇的。因为发动战争决定,对于一个国家元首而言,要算是一个最严重的大事,岂可以这样反复无常。
那么对于一个公司的决策,对于一个家庭的决策,对于个人职业规划,从某些角度来看,是一样一样的。当然停止是有原因的(希特勒在谈判中,可能需要有些政治上的东西),但这不防碍将军们的情绪变化。
从德国与波兰方面分析,波兰本来就处于弱势。但用将军的话来说:“当波兰当局仍不肯放弃其“守住一切东西”的思想时,实际上也就证明出来理和政治上的意图,是及难于与铁硬的军事事实相配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实力与获得不匹配的时候,可能是需要一些战略上的后退或者放弃的。反观中国,毛主席的战略后退,并不是死守井岗山,是一个多么好的反例啊。我们这次从壳牌逐步退出,我更愿意归结为“战略后退”。^_^。
战争开始的时候,凡是在一个较高级司令部中工作的人员,都会有这种经验——在这个阶段中,所有的行动都已经开始了,我们就只能静候它们的发展。我不知道是不是这样的情况(毕竟没有在比较高级的司令部工作过,将来应该会有机会),但感觉这应该是正确的。命令已经下达,自己总不能一枪一炮都要亲自去放。所以只能等,然后根据情况再发命令了。这也让我看到了一种说不出的无力感,而且这种无力感可能是无解的。
另外,相反的,在前线上的军人知道在攻击尚未发动之前,神经是最为紧张的,排长们都在看着他们的表,等候预定的时间来到。可是自从攻击发动之时起,在前线上的战士们就完全在忙于应付其周围的战斗,对于其他任何事情都不再,所以反而感觉安理得。对于一个司令部中的人员而言,则完全与此相反,越是高级的越是如此,攻击的开始也就是等待时期的开始。在这个时期中,他们是焦急不安的。下级单位很不欢喜上级人员老是底部战况的进展情形,他们认为这是一种神经失常的现象。所以最好还是坐候佳音。
这种感觉我就比较清楚了,一个需求等待确认,确认完成后就只周围的战况了,除非有必要,否则也不喜欢上级军官一次次来问,开了几枪了,打着几个了。同时我也清楚如果真的想当将军的话,除了开枪放炮之外,也应该多多一个更大一点范围的情况,对稍大一些的局势有一个认识。我觉得这也说明了,杀一个程序员只需要改几次需求就可以了,这个说法的正确性。毕竟,没有人会对朝令夕改感到舒服
在这场战争中,满足两个假设才能赢。
第一,德国人为了在东线上保持必要的优势起见,在西线方面就必须要准备作相当调度的冒险
第二,西方国家无论如何都不会利用这个机会,以来对于波兰人作适当的援助。
公司如果发展,岂不是一样,想在东线胜利,西线的兵力就得抽调一些,那西线就是相当的冒险了。另外也得考虑西线的冒险会不会有外敌利用。利益本来就和风险相伴。
这一次的读书笔记有点乱,但我感觉这才像是慢慢进入状态感觉,学而不思则罔。战争的东西在个人职业上,公司发展上都是可以参考的。 以上。
本文标签:去的 本文标签:胜利
查看更多文章...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